//探索深圳湾实验室//
可伸缩导航栏
地址:深圳市光明区光侨路高科创新中心
电话:+86-755-86967710
邮箱:webmaster@szbl.ac.cn
如何为生命解冻?一场全球破冰者之间的对话
综合新闻/2025.11.06

2025年10月28日至31日,由暨南大学李晓江教授、深圳湾实验室研究员、斯坦福大学Aaron Gitler教授及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孙疏影教授共同发起组织的SMART Symposium:攻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及相关神经肌肉疾病面临的挑战在深圳光明成功举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等神经肌肉疾病对人类健康和医学界构成了全球性挑战。每年有数百万人罹患此类疾病,而目前仍缺乏有效治疗方案。通过跨领域合作的新兴努力,研究者们已在反义...

2025年10月28日至31日,由暨南大学李晓江教授、深圳湾实验室研究员、斯坦福大学Aaron Gitler教授及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孙疏影教授共同发起组织的SMART Symposium:攻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及相关神经肌肉疾病面临的挑战在深圳光明成功举行。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等神经肌肉疾病对人类健康和医学界构成了全球性挑战。每年有数百万人罹患此类疾病,而目前仍缺乏有效治疗方案。通过跨领域合作的新兴努力,研究者们已在反义寡核苷酸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相关疗法已经进入临床应用。本次研讨会旨在汇聚ALS及其他神经肌肉疾病领域的学术、临床和产业界专家,通过深入交流与思想碰撞,共同探索攻克这些重大疾病治疗难题的创新路径。

本次会议设立了“Fighting ALS”的特别环节,由原纽约市常务副市长,现美国Target ALS Foundation创始人Dan Doctoroff与中国渐冻症抗争者蔡磊开场,向全球渐冻症领域传递出生命最强音。由此,会议汇集了该领域的顶尖学者与前沿探索专家,包括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effrey Rothstein教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Don Cleveland教授、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袁钧瑛院士三位主旨报告人在内的三十余位报告人,围绕从疾病基础机理到临床转化治疗的全链条创新,展开了为期三天的深度研讨。在科学与生命力的双重奏鸣中,全球抗冻力量在此集结,向着共同的目标迈出坚定一步。

聚焦核心机制,解析疾病本质

在疾病机理与细胞生物学专题中,专家们带来了多角度的深度解析。主旨报告人的环节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effrey Rothstein教授系统总结了前期调控TDP-43蛋白核质转运的研究,并介绍了除核孔复合体外,线粒体基因等新通路也能调控TDP-43蛋白的核质转运异常,为ALS等神经退行性病变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Don Cleveland教授指出TDP-43蛋白的相分离异常及蛋白酶体活性下降是驱动其细胞质聚集的关键机制,并提出了通过新型核定位序列维持其正常功能的策略;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袁钧瑛院士介绍了细胞凋亡相关激酶的激活发生于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病理,而相关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剂是潜在的治疗策略。三位主旨报告人从不同分子通路揭示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致病机制,并指明了潜在的治疗方向。左起:Magdalini Polymenidou、Sandrine Da Cruz、Chunghun Lim

从ALS神经细胞生物学出发,苏黎世大学Magdalini Polymenidou教授系统阐述了TDP-43蛋白的单体化及RNA结合能力缺失对其异常聚集的关键作用;VIB-KU Leuven的Sandrine Da Cruz教授揭示了FUS和TDP-43蛋白异常导致的轴突局部蛋白合成失调与ALS神经肌肉早期退化密切相关;韩国科学技术院Chunghun Lim教授分享了脂质代谢异常在C9-ALS中的关键机制。由此可见,TDP-43病理涉及从蛋白本身性质到轴突功能、细胞代谢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调控网络。

新技术与新方法对于解析机制同样重要。华中科技大学阮林浩研究员介绍了利用新型系统在神经元中筛选出核质运输关键调控因子的研究成果;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田瑞琳通过开发体内外筛选平台,系统解码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修饰因子和机制,以发现新治疗靶点;清华大学吝易教授通过研究动态相分离的分子机制与生物学功能,揭示了其在细胞活动及神经疾病中的关键作用;深圳湾实验室的特聘研究员葛韵介绍通过靶向操控蛋白质糖基化,揭示该修饰通过调控相分离影响蛋白质功能与细胞适应性的机制。

随后,议题延伸至RNA代谢与应激颗粒等上游调控环节。来自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孙疏影教授阐述了如何调控重复序列RNA的加工过程、发现遗传修饰因子,并阐明其对RNA代谢的影响。来自蒙特利尔大学的Christine Vande Velde教授综述了压力应激颗粒的争议作用并阐述新研究发现其可能的神经元保护作用。浙江大学的白戈教授则介绍了最新研究饮食中的特殊氨基酸可能会促进ALS的疾病进展,为ALS病人提供了饮食参考。深圳湾实验室特聘研究员阐述通过靶向调控应激颗粒组装的关键基因(尤其非RNA结合蛋白),可在不完全阻断其生理功能的前提下抑制ALS的神经退行。

这些发现共同表明,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一张复杂的分子网络共同驱动,这要求未来的治疗策略必须具备系统思维。

次日,会议以特别报告开场,来自Target ALS基金会的首席执行官Manish Raisinghani展示了通过开创独特的合作生态,加速ALS研究并已促成多项临床试验与药物研发项目的进展。推动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已成为整个领域的共识与必由之路。

创新模型技术,赋能疾病研究

在疾病模型与前沿技术领域,多位专家展示了创新突破。麻省大学陈医学院Fen-Biao Gao教授从果蝇和iPSC模型中获得对家族性与散发性ALS的新见解;南加州大学Justin Ichida教授利用罕见遗传变异和CRISPR技术寻找新的治疗靶点;香港大学Ralf Jauch教授展示了直接体细胞转换技术在模拟年龄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暨南大学李晓江教授分享了基于灵长类特有的酶切系统,创新性地构建了新型小鼠模型模拟TDP-43病理特征;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湾实验室Andrew LEE教授提出利用细胞外囊泡开发新型非病毒基因疗法,从而克服传统AAV载体的临床应用障碍。

这些研究共同展示了疾病模型构建与前沿技术的创新发展:从果蝇、iPSC到新型基因编辑小鼠模型,从体细胞重编程到非病毒载体递送系统,多元化技术平台正在为解析疾病机制和开发治疗策略提供日益强大的工具支撑。

探索治疗策略,引领临床突破

本次研讨会另一引人关注的是治疗策略与临床转化领域的多元探索。清华大学的鲁白教授介绍了近期针对神经保护和突触修复靶向的激动抗体和小分子抑制剂研究进展。斯坦福大学Aaron Gitler教授系统阐述了ALS治疗靶点的最新发现;哥伦比亚大学Neil Shneider教授介绍了针对FUS等罕见遗传形式的基因沉默疗法;清华大学贾怡昌教授分享了从疾病模型到基因治疗的完整路径;暨南大学陈功教授展望了在体神经再生的治疗潜力;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孙毅教授介绍了自体重编程细胞疗法的最新进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樊东升教授则报告了经颅磁刺激治疗ALS的临床探索。中国医学科学院张晓荣教授则分享了针对线粒体复合物缺陷在散发性ALS的临床前研究进展。

本环节的讨论凸显了临床策略在ALS研究中的核心地位。从基因治疗、细胞再生到神经调控,多元化的治疗策略正在加速从基础靶点发现向临床干预实践的跨越,为攻克ALS等难治性疾病带来了希望。

拓展会议边界,激励学科新锐

会议最后一天上午的“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专题将研讨视野扩展到更广泛的脑科学领域。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叶克强教授揭示了NMNAT-1与TDP-43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共病理机制及其治疗意义;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洪思琦教授深入剖析了儿童神经肌肉疾病的诊疗现状与临床挑战;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陈椰林研究员创新性地提出利用ApoE C末端结构域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策略。

本次会议特设了多个青年学者短报告环节,来自香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湾实验室和Ractigen Therapeutics等高校、研究所和企业的青年科学家展示了他们在疾病机制、药物递送和技术创新等前沿方向的创新工作。同时设有墙报环节,现场交流气氛热烈。会议最终评选出三项最佳墙报奖,以激励新生代科研力量的快速成长。

本次研讨会不仅全面展示了ALS及其相关神经肌肉疾病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方向,更成功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平台,促成了多个研究团队间的合作意向,为针对ALS治疗难题的联合攻关开辟了前景。会议以其卓越的交流深度赢得了全球与会专家的一致赞誉,与会专家表示,征服此类复杂疾病的道路依然漫长,但通过全球科学界的持续努力与协同创新,必将为全球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文章来源|深圳医学科学院转化与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