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4-26日,“2025计算化学、生物物理与生物科学前沿研讨会”在深圳医学科学院召开。该系列年度会议由宋晨(北京大学)、Yuji SUGITA(日本理化学研究所)、Wonpil IM(美国Lehigh大学)发起,轮流在中日韩三方举办,旨在促进地区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为青年科学家提供一个国际化的展示舞台。本次会议聚焦计算化学与实验生物物理的前沿交叉方法,对领域内的最新方法开发和前沿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19位来自中国、9位来自日本、8位来自韩国以及多位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欧洲科研机构的报告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充分促进了跨学科思想碰撞和跨区域学术交流。
本次会议由深圳医学科学院组织,组委会由宋晨(北京大学)、周耀旗(深圳湾实验室)、Yuji SUGITA(日本理化学研究所)、Wonpil IM(美国Lehigh大学)、王一(香港中文大学)、尹国维(中山大学)和Chang Yun SON(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组成。会议包括了计算生物物理、实验生物物理、人工智能与蛋白质设计、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等四大主题、41场报告,涵盖了复杂生物膜体系、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调控、液液相分离、多尺度模拟方法、结构预测与表征新方法、创新药物设计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等内容。
报告现场精彩纷呈,讨论激烈。例如,理论与计算方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Alan MARK教授着重指出了跨膜转运研究中常被忽略的几个关键方法学问题,对实验与模拟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的Kei-ichi OKAZAKI教授展示了如何采用AI与多尺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复杂生物分子机器的功能原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周焕祥教授介绍了其实验室发展的无序蛋白在动力学和相分离方面的新计算预测方法;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的Hahnbeom PARK展示了基于结构和机制的药物发现AI模型;深圳湾实验室的周耀旗研究员讲解了后AlphaFold时代的蛋白质和RNA结构预测技术;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及东京大学的Kyogo KAWAGUCHI教授研究了生物大分子聚集的基本物理原理;韩国科学技术院的Gyu Rie LEE介绍了她利用AI进行蛋白和化学小分子互作的设计方法;北京中关村学院的邓攀研究员介绍了她们利用AI在虚拟细胞中进行药物发现的工作;深圳湾实验室黄恺研究员介绍了理论计算结合实验对相分离体系中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特异性问题的研究;上海科技大学的赵素文教授介绍了她们对嗅觉受体的分类、标注、机制以及数据库等方面的系统性工作;来自柏林工业大学的Ariane NUNES-ALVES教授介绍了她们结合模拟和AI研究氢化酶中气体扩散路线的工作。实验生物物理方面,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化所的汪胜研究员介绍了如何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设计具有低致幻性的抗抑郁药物及其动物模型验证;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的Jin Young Kang教授介绍了应用时间分辨冷冻电镜研究酶催化过程的结构机制;北京大学的唐淳教授展示了应用交联质谱结合计算模拟研究蛋白质构象空间的新方法;南京大学江亚军教授介绍了应用液体核磁共振研究蛋白质伴侣动态底物识别机制的进展。
除了邀请报告,本次会议也为多名博士后和研究生提供了遴选口头报告的机会。例如,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李天杰博士、纽约大学的何伟渭博士、北京大学的董睿涵同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吴珊珊同学、清华大学的沈成博士、南方科技大学的董飞桐同学,分别做了精彩的口头报告,展示了年轻一代优秀科学工作者的风采。

此外,本次大会设有墙报环节,共有18个墙报在现场展示,其中Tadsanee Awang、Lianxin Wang、Yajing Qi 等三位展示人的墙报获得了最佳墙报奖,由大会中方组委会及主旨报告人在会议闭幕式上颁发。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深圳医学科学院,对worry-free的科研环境表达了欣赏和赞叹。会议结束时,全体参会人员都对本次会议进行了高度评价,对会议促进跨学科和跨地区交流方面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文章来源|深圳医学科学院转化与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