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深圳湾实验室//
可伸缩导航栏
地址:深圳市光明区光侨路高科创新中心
电话:+86-755-86967710
邮箱:webmaster@szbl.ac.cn
袁汇:当AI遇见好奇心 谈如何孕育科学家的“土壤”
综合新闻/2025.10.15

近日(9月27日),由深圳市高校校友会联合主办的 “AI+创新生态高峰论坛”在深圳虚拟大学园成功举办。深圳湾实验室科普中心执行主任袁汇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并发表了题为 《科学家可以“批量生产”吗?——当AI遇见好奇心的奇妙化学反应》 的主题报告。报告以其独到的视角和生动的案例,引发了在场AI领域从业者、教育工作者及各界嘉宾的深度共鸣与热烈讨论。好奇心:AI时代人脑的“核心算法”报告中,袁汇开宗明义地指出:“AI基...

近日(9月27日),由深圳市高校校友会联合主办的 “AI+创新生态高峰论坛”在深圳虚拟大学园成功举办。深圳湾实验室科普中心执行主任袁汇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并发表了题为 《科学家可以“批量生产”吗?——当AI遇见好奇心的奇妙化学反应》 的主题报告。报告以其独到的视角和生动的案例,引发了在场AI领域从业者、教育工作者及各界嘉宾的深度共鸣与热烈讨论。

好奇心:AI时代人脑的“核心算法”

报告中,袁汇开宗明义地指出:“AI基于数据和算法的学习能力固然强大,但它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短板’——它不会主动问‘为什么’。”她认为,这份源自内在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正是人脑不可替代的“底层代码”。

“我们推动AI与教育的结合,目标绝非让人脑去与机器比拼计算速度,”袁汇强调,“而是要让AI成为孩子们探索世界时,手中那个更得力的工具与伙伴。”

她分享了在实验室中常对来访的青少年们说的一句话:“今天你带着问题来,并找到了答案。但我更希望,你从这里带走的是一个更大的、尚未被科学解答的问题。也许十年之后,找到答案的,就是今天的你。”通过显微镜下的花蕊、绚丽的干细胞染色图像等“震撼体验”,正是为了点燃那颗名为“为什么”的科学火种。

“三倍速”联动:构建滋养科学的生态圈

如何系统性地为“科学家”营造生长的沃土?袁汇提出了社会、学校、家庭协同共育的“三倍速”联动机制:

  • 社会层面,深圳湾实验室持续 “打开大门” ,致力于将前沿科研实验室转化为面向青少年的 “科学游乐场” 。通过与深圳市教育局合作的 “每周半天计划” ,让孩子们能近距离接触科学家与尖端科技。

  • 学校层面,鼓励学校从 “知识加油站” 升级为 “梦想发射台” 。通过与实验室的双向互动,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和未来发展规划提供坚实支撑。

  • 家庭层面,倡导家长成为孩子的 “首席体验官” ,通过陪伴阅读、带领观察生活等方式,共同发现身边无处不在的科学乐趣。

教师升级:从“传授者”到“点火人”

袁汇特别强调了教师在科学教育中的关键角色转变。她介绍,深圳湾实验室定期为教师开设“科学家工作室”,让一线教育者们亲手操作先进仪器、直面前沿科研进展,重新唤醒他们内心的探索激情。

“唯有当教师自身的好奇心重新被点燃,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科学梦想的‘点火人’。”她这样说道。

科学家无法“批量生产”,但土壤可以

在报告结尾,袁汇总结道:“科学家固然不能‘批量生产’,但我们完全可以批量营造包容试错的环境、设计激发好奇的场景、提供支持探索的资源,并培养善于点火的老师。”

她动情地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一位起初连小鼠都害怕的学生,在实验室的鼓励与引导下,最终勇敢地完成了她的首次解剖任务。这个故事恰恰印证了她的教育理念:“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发自内心地相信:世界可以被理解,而未来,正等待他们亲手创造。”

报告结束后,现场反响热烈。多位听众表示意犹未尽,纷纷表达了对深圳湾实验室科普活动的浓厚兴趣,有年长观众感慨:“连我的好奇心都被重新点燃了!”

本次交流会不仅为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贡献了新思路,也展现了深圳湾实验室在推动科研资源科普化、构建科学教育共同体方面的积极探索与社会责任担当。

供稿|科普中心

编辑|鲍 鲍

责编|远 山

欢迎投稿、建议|media@szbl.ac.cn